目前分類:祖師輯要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淨土宗十三祖 印光大師

印光大師(1862─1940)清朝咸豐十一年,諱聖量,別號常慚愧僧。農曆十二月十二日出生於陝西省郃陽縣(今日的合陽縣)陳村人,俗姓趙,名紹伊,字子任,父親趙秉綱,母為張氏,幼時隨兄熟讀儒書,頗以孔孟聖學自任。受韓愈、歐陽修闢佛思想之影響,而批判佛教。後數年因病所困,始悟前非,洗心革面,由儒歸佛。(公元1881年)清光緒七年辛巳歲,師二十一歲,即投終南山五台蓮華洞寺,禮道純和尚剃度出家。次年光緒八年(1882)於陝西興安雙溪寺,受具足戒印海定律師座下。大師出胎六月,即有眼疾,雖然漸好,目力卻也有所損。因大師善於書寫,在受戒期間凡所有寫法事宜,悉令代作。由於寫字過多,目發紅如血灌,幸大師讀龍舒淨土文,而知念佛往生淨土法門,因此目病而悟身為苦本,即於閒暇時專持佛號。夜時待大眾睡後,復起坐稱念佛名,即寫字時心亦不離佛,故仍能勉強書寫。及寫事竟而目亦全癒,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而自行化他,一以淨土為歸,即造端於斯也。

光緒十二年(1886)二十六歲時,聽聞紅螺山資福寺,為專修淨土道場,而辭師前往。翌年正月,暫告假朝五臺山,朝聖結束仍回資福,歷任上客堂香燈、寮元等職事。三年之中,除念佛正行外,兼讀誦大乘經典。由是深入經藏,妙契佛心,解行並重。年三十(光緒十六年庚寅)轉居北京龍泉寺,任行堂。三十一歲(光緒十七年辛卯)住圓廣寺。

越二年,光緒十九年(1893)時,應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邀請,入都請藏之緣,而安單寺之藏經樓。其後,往浙江居普陀山法雨寺廿餘年,朝夕唯閱藏念佛,不求名聞利養。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夏,寺眾一再堅請講經,辭不獲已,乃為講彌陀便蒙鈔一座。結束後即於珠寶殿側兩度閉關,為期六年,而解行倍加精進。師出家三十餘年,韜光養晦,拒絕外緣,不喜與人往來,亦不願人知其名字,晝夜唯彌陀是念,以期證念佛三昧。

民國元年(1912)師年五十有二,高鶴年居士,求得大師文稿數篇,刊於上海佛學叢報,署名「常慚愧僧」,名震遐邇。人雖不知為誰,而文字般若,已足引發讀者善根。民國六年(五十七歲)徐蔚如居士,得與其友三書,印行流通,題曰:印光法師信稿。七年(五十八歲),搜得師文二十餘篇,印於北京,題曰:印光法師文鈔。期間復有增益,先後鉛鑄於商務印書館,木刻於揚州藏經院。又十一至十五年間,屢次接連增廣,復於中華書局印行,題曰:增廣印光法師文鈔。

民國七年(1918)為募印「安士全書」而常至上海,苦乏安居之所。真達法師於民十一年,翻造太平寺時,為師特闢淨室一間,從此來滬,遂駐錫太平寺。而力護法門諸君子,如南京魏梅蓀、西安王幼農、維揚王慧常、江西許止淨、嘉興范古農、滬上馮夢華、施省之、王一亭、聞蘭亭、朱子橋、屈文六、黃涵之、關絅之等諸居士,或因私人問道,或因社會慈善,有所咨詢,亦時蒞太平,向師請益。各方投函請益者甚眾,師皆慈悲攝受。陸續刻印善書、佛經,印行淨土經論近百種,印量達數十萬冊,並廣泛贈送與各界人士。師之耳提面命,開導學人,本諸經論,流自肺腑;不離因果,不涉虛文。應折伏者,禪宿儒魁,或遭呵斥;即達官顯宦,絕無假借。應攝受者,後生末學,未嘗拒卻;縱農夫僕婦,亦與優容。一種平懷,三根普利;情無適莫,唯理是依。但念時當叔季,世風日下,非提倡因果報應,不足以挽頹風而正人心;人根陋劣,非實行信願念佛,決不能了生死而出輪迴。故不拘貴賤賢愚,男女老幼,凡有請益,必以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因果報應,生死輪迴之實事實理,諄諄啟迪,今人深生憬悟,以立為人處世之根基;進以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,教人切實奉行,以作超凡入聖之捷徑。雖深通宗教,從不談玄說妙,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,聞者悉皆當下受益。

 大師之護教衛法,功難不可思議。其最重要者,若前次歐戰時,政府有移德僑駐普陀之議;師恐有礙大眾清修,特函囑陳錫周居士,轉託要人疏通,其事遂寢。民十一年(六十二歲),江蘇義務教育期成會會長等,呈准省府借寺廟作校舍;定海知事陶在東,函師挽救。師即函請王幼農、魏梅蓀二居士設法,並令妙蓮和尚奔走,遂蒙當局明令保護。十六年(六十七歲),政局初更,寺產毫無保障,幾伏滅教之禍,而普陀首當其衝;由師捨命力爭,始得苟延殘喘。及某君長內政,數提廟產興學之議,竟致舉國緇素,驚惶無措;幸師與諦老在申,得集熱心護法諸居士計議,先疏通某君,次派代表請願,而議未實行。逮某君將退,又頒驅僧奪產條例,期次第剝奪,以達滅教目的;幸條例公布,某即交卸。得趙次隴部長接篆,師特函呈設法,遂無形取銷。繼囑焦易堂居士等,鼎力斡旋,始將條例修正,僧侶得以苟安。二十二、三年(七十三、四歲),安徽阜陽古剎資福寺,唐尉遲敬德造供三佛存焉,全寺為學校占據;山西五臺碧山寺廣濟茅篷,橫遭卮運,兩皆涉訟官廳。當道偏聽一面之辭,二寺幾將廢滅。各得師一函,忽轉視聽;廣濟因此立定真正十方,永遠安心辦道之基礎;資福亦從茲保全,漸次中興。二十四年(七十五歲),全國教育會議,某教廳長,提議全國寺產作教育基金,全國寺廟改為學校。議決,呈請內政部、大學院備案。報端揭載,群為震驚。時由佛教會理事長圓瑛法師,及常務理事大悲、明道諸師,關、黃、屈等諸居士,同至報國叩關請示。師以衛教相勉,及示辦法。返滬開會,公舉代表,入都請願。仗師光照,教難解除。江西廟產,自二十二至二十五(七十六歲)四年之內,發生三次大風波,幾有滅盡無遺之勢。雖由德森歷年呼籲,力竭聲嘶;中國佛教會,亦多次設法;終得師之慈光加被,感動諸大護法,群起營救,一一達到美滿結果,仍保安全。此其犖犖大者。其他小節,於一函或數言之下,消除劫難,解釋禍胎,則隨時隨處,所在有之,不勝枚舉。非師之道德,足以上感龍天,下孚群情,烏能至此。

民國十五年(1926年)六十六歲,蘇州靈嚴山寺真達和尚,為了重振道場風規,特請印光大師訂立規章,大師為其訂立五條規約,使靈巖山寺奠定淨土道場的基礎。此後印光大師又於南京創建法雲寺放生念佛道場,興辦佛教慈幼院,組織監獄感化會以及從事賑災救濟等慈善公益事業。

民國十九年(1930年)大師七十歲,二月前住蘇州,於報國寺掩關念佛,課餘則修訂編輯普陀、清涼、峨眉、九華等四大名山《山志》。閉關前曾囑託明道法師創立弘化社,弘化社最初創立於上海常德路的覺苑內,後遷至蘇州報國寺,王一亭、關絅之、黃涵之等居士參與協助,由於弘化社的成立,使佛經、善書的印製、傳播和流通更為順暢。掩關期間,靈巖山妙真和尚叩關請示,將靈巖山寺立為十方專修淨業道場,大師即為之定下有關規約章程。

民國二十六年冬(1937年)抗戰爆發,師七十七歲,因時勢所逼,應靈嚴山寺監院妙真和尚之請,移錫靈巖山寺安居,持續弘揚淨土法門。

民國二十九年(1940年)農曆十月底,大師於關中略示微疾,委任妙真和尚擔當住持的職務。大師畢生堅守「不當住持,不收徒眾,不登大座」之三大原則。操守弘毅,弘揚淨土,化導眾生,感化甚廣,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。至農曆十一月初四凌晨,印光大師向妙真和尚與身邊弟子作最後囑咐與告誡,印光大師告訴妙真和尚:「維持道場、弘揚淨土,勿學大派頭!」,同時也語重心長地告誡眾弟子:「大家要念佛、要發願,要生西方!」。此後,大師面向西方端身正坐,等待阿彌陀佛前來接引,在大眾的念佛聲中安詳往生,世壽八十,僧臘六十。荼毘後,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無數。

徐文霨居士在跋文中云:「印光法師,駐錫普陀法雨寺之藏經樓,世罕知者。甲寅歲,高鶴年居士,攫師文稿數篇,印入佛學叢報。霨受而讀之,合掌歡喜,歎未曾有。大法凌夷,於今為極。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見者如我師者。續佛慧命,於是乎在。師之文,蓋無一語無來歷。深入顯出,妙契時機。誠末法中應病良藥也。」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

 

    徹悟大師(公元1741 ~1810)諱際醒,字徹悟,一字訥堂,又號夢東,京東豐潤縣人(今河北省豐潤縣境內)。俗姓馬,父諱萬璋,母高氏。大師幼時聰慧穎異,長喜讀書,經史群籍無不遍覽。兼善作詩賦詞,甚為世人所崇。
    乾隆二十七年(公元1762)師二十二歲時,因大病而感悟人生無常,因而發出世志。待病痊癒後,遂即往河北房山縣禮三聖庵榮池老和尚剃度出家。第二年,前往岫雲寺依恒實律師受具足戒,後又到處參學,於香界寺聽隆一法師講《圓覺經》,晝夜研習詰問,精求奧義,遂悟圓覺經之大旨。復又依止增壽寺慧岸法師,研究法相宗,深得要義,後歷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,聽講《法華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楞嚴經》等大乘經典,因而深入經藏,頓開圓解。於性相二宗及天台三觀十乘之妙旨,無不通達而了無滯礙。
    乾隆卅三年(公元1768)冬,師二十八歲,參謁廣通寺之粹如純翁禪師,明向上事,師資道合,並嗣粹如之法,得其禪法,是為臨濟三十六世,磐石七世。
    乾隆卅八年(公元1773),粹如禪師遷移住錫萬壽寺,師乃繼接住持廣通寺,領眾修行,提倡禪淨雙修之道。師早年參禪開悟,因省多諸病緣,思忖文殊、普賢等諸大菩薩,馬鳴、龍樹等諸大祖師,智者、永明、楚石、蓮池等諸大善知識,皆悉歸心淨土,我何人斯,敢不皈命。每憶及永明延壽禪師,實乃禪門宗匠,尚且日持念彌陀聖號十萬聲,期生西方安樂國,況今末法,尤應修淨業求生淨土。由此便一意歸心西方極樂淨土,專修專弘淨宗。大師德業所感,參禪人亦多皆念佛。
    乾隆五十七年(公元1792),師五十二歲,徹悟大師前往覺生寺任住持,歷時八年之久,與大眾一道精進念佛,以自身禪淨之造詣,行方便法以化導眾生,別設三堂:涅槃堂、學士堂、安養堂等,老病者有所依歸,初學者便於念佛。師之聲名遠播,遠近信眾學人,皆聞風而至,師說法開示,如瓶瀉雲興,辯才無礙,蓮風大扇,德風普被,道俗歸心。當時佛們稱師為淨土第一人。
    師將「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」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。而淨宗修持八大要領,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:
一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是學道通途。
二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,為淨土正宗。
三以攝心專注而念,為下手方便。
四以折伏現行煩惱,為修心要務。
五以堅持四重戒法,為入道根本。
六以種種苦行,為修道助緣。
七以一心不亂,為淨行歸宿。
八以種種靈瑞,為往生證驗。
    嘉慶五年(公元1800),師六十歲,退居紅螺山資福寺,打算隱身終老山林。然而四眾弟子依戀追隨,大師為法為人,始終沒有厭倦之心,於是慈悲留眾,一飲一食,與大眾同甘同苦,擔柴運水,泥壁補屋,遂成一念佛道場。大師居紅螺山十年,至嘉慶十五年(公元1801)二月,師到萬壽寺禮掃粹祖塔後,即辭別諸山護法云:「幻緣不久,人世非常,虛生可惜,各宜努力念佛,他年淨土好相見也。」三月返回紅螺山,命弟子預辦荼毗事務。十月十七日,交接住持與院務,與松泉法師,告誡大眾:「念佛法門,三根普被,無機不收。吾數年來,與眾苦心建此道場,本為接待方來,同修淨業,凡吾所立規模,永宜遵守,不得改弦易轍,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。」
    大師圓寂於十二月十七日申刻,在示寂前半個月,即覺身有微疾,令大眾稱念佛號,見虛空中幢幡無數,自西方而來。大師告眾人說:「吾昨已見文殊、觀音、勢至三大士,今復蒙佛親垂接引,吾今去矣。」大師面西端坐合掌說:「稱一聲洪名,見一分相好。遂手結彌陀印,安詳捨報。眾人聞到異香盈空。供養七日,師面貌如生,慈和豐滿,髮白變黑,光澤異常。二七入龕,三七荼毗,獲舍利百餘粒。師世壽七十,僧臘四十九年,法臘四十有三。
    印祖在復酈隱叟書:夢東語錄…此書詞理精妙.為蕅益省庵後之第一著作。若於此書能一踏到底.諦信無疑。光敢保閣下蓮蕊敷榮於珍池.臨終即託質其中.而為淨土之嘉賓矣。

 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十一祖 省庵大師

 省庵大師 (1686~1734)生於清朝康熙二十五年,師名實賢,字思齊,號省庵,清代淨土宗僧,江蘇常熟人,俗姓時,世代習儒。字少即不茹葷,而有出塵之志。父早喪,母張氏,知其夙具善根,於大師七歲時,禮清涼庵容選和尚為師,康熙三十九年(西元1700)師十五歲始剃髮出家為僧,所閱經典過目不忘,兼通世典儒書,能詩且精於書法,而大師未頃刻忘懷生死大事。一日到普仁寺,見一僧人仆地而死,師瞿然悟生死無常,益加精進勇猛。時年二十四(1710年),於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,嚴持戒律,不離三衣缽具;日僅一食,脅不帖席,終生不懈。依止渠成法師,聽講法華圓義。禮謁紹曇法師,研習唯識、楞嚴、止觀諸部,晝夜研窮經藏,三年後,三觀十乘之旨,性相之學,靡不通貫。紹曇法師即授記大師,傳靈峰四世天台正宗。於甲午年(西元1714年)二十八歲時,叩靈鷲和尚於祟福寺,參向上事「念佛是誰」,四個月後,忽然開悟,自言:「我夢覺矣。」應機無礙,才辯縱橫。靈鷲和尚知大師為佛門法器,欲付以衣拂,大師婉辭拒之而去。。遂閉關於真寂寺,日閱三藏梵筴,日夜持念彌陀聖號。三年期滿,應寺眾請恭講,大師升座開演法華經,猶如河懸泉湧,沛然莫禦。戊戌首春,應紹曇法師,於杭州之隆興寺,命師代講經律,與會之大眾無不稱善。(西元1719年)己亥春,詣四明阿育王山寺,瞻禮舍利,先後五燃指香供佛,跪佛前發四十八願,感舍利放光。因作詩云:「迦文滅度二千年,舍利於今尚燦然;自慶宿生何善利,得瞻光相塔門前。一顆如珠綴小鐘,青黃赤白現何窮;自心還見自心相,不是如來色不同。殿含寶塔塔含空,剎剎塵塵本自融;八萬非多一非少,毫端應現寶王宮。醫王雖去藥還留,慚愧癡兒病未瘳;讀罷涅槃遺教品,傷心不覺淚長流。」是以每年佛涅槃日,講演彌陀、遺教二經,開示是心是佛之奧旨。三根普攝,法化洋溢。江浙四眾弟子,傾心皈仰。作勸發菩提心文,激厲四眾,其言最為痛切,誦者多為淚下。法筵之盛況,甲於諸方,歷有十載。已酉冬,杭人茅靜遠、葉陞等人,請主鳳山梵天講寺。尊客相見純提淨土,寸香之餘唯佛是念。師示禪者念佛偈曰:「一句彌陀,頭則公案,無別商量,直下便判,如大火聚,觸之則燒,如太阿劍,攖之則爛,八萬四千法藏,六字全收,千七百隻葛藤,一刀齊斷,任他佛不喜聞,我自心心憶念,請君不必多言,只要一心不亂」。。其弟子有迷於詩文而耽誤修行,曾痛誡說:「人命在呼吸間,哪有閒工夫學世諦文字?稍一錯此良機,便成他世,欲望出離則難矣!」大師晝夜六時,建精進幢,以身作則,領眾行道。謹遵蓮池大師持戒念佛之遺風,以清規戒律規範道場。住持鳳山梵天講寺,屏絕諸緣,足不出戶,淨心念佛,專修淨業,嚴立規約,互相策勵,而作警世偈曰:「茫茫大夢中,長夜誰能寤。反戀夢中歡,將醒還重做。做得不如前,一錯是百錯。勸君早回頭,直走西方路。萬緣都放下,勤修淨業課。日夜望還鄉,一心求覺悟,豁然心地空,即是真淨土。彌陀忽現前,原來是這個」。人咸稱是永明大師再來。先後住持古剎禪院十餘載,得度者凡數百眾。

至癸丑(公元1733年)雍正十一年,於佛成道日,大師對弟子說:「我於明年四月十四日長往矣。」自此掩關寸香齋,晝夜持念十萬聲佛號。翌年甲寅(公元1744年)四月二日出關,十二日告知大眾說:「吾十日前見西方三聖降臨虛空,今再見矣,吾其生淨土乎。」隨即囑咐寺院事務,遍辭城中諸護法居士。侍者請以書偈,大師即書云:「身在華中佛現前,佛光來照紫金蓮,心隨諸佛往生去,無去來中事宛然。」書訖便說:「吾十四日定往生矣,而等為我集眾念佛。」十三日,斷飲食,斂目危坐,至五更時,沐浴更衣,面西趺坐。至巳時,遠近緇素弟子集聚,涕淚頂禮膜拜說:「願師住世度人。」大師復啟目說:「吾去即來,生死事大,各自淨心念佛可矣!」言訖,合掌稱念佛名安然而逝。一會兒,鼻筋下垂,顏色明潤,直到封龕時,容色不變。世壽四十九,僧臘二十五。是年臘月八日,眾弟子奉靈骨塔於琴川拂水巖之西。乾隆七年二月十五日,鄮山諸緇素懷念大師道行,迎靈骨重建塔育王寺之右,其舊塔用以藏衣缽。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十祖 行策大師傳

截流大師(1626~1682年),諱行策,清初順康間(今江蘇宜興)人。俗姓蔣,父名全昌,乃宜興老儒,與憨山大師為友。憨山大師(1546~1623)示寂後三年,一天晚上,全昌夢見憨山進臥室,隨後大師出世,因此全昌為兒子取名為夢憨,時為明朝熹宗天啟六年(1626年)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及大師成年時,在父母相繼逝世後,遂萌發修道出世之志。師年二十三歲,禮武林(今浙江杭州)理安寺箬庵同通問公出家為僧。剃度出家後,精進修持,五年脅不著席,契悟法源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清順治八年問公往生後,大師住報恩寺,遇同參息庵瑛師,勸修淨土法門。又遇錢塘樵石法師,引導大師修學天台教觀。大師與樵石法師同入淨室,修習法華三昧,宿世智慧頓時通達,窮徹天台教義的精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清康熙二年,大師結茅屋於杭州法華山西溪河渚間,專心勤修淨業,因所居之處號名〝蓮柎庵〞。康熙九年1670,大師住虞山普仁院(今江蘇常熟),倡導念佛興建蓮社,修淨業者雲集而來。並發起精進佛七,集眾共修的念佛道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大師洞悉淨業行人雖終日念佛,往生成就者鮮少的原因,對症投藥,婆心切切。往生未保皆因愛樁未拔,情纜猶牢。唯貪愛能漂溺行人,障往生法。情愛一分疏淡,則淨業一分成熟,於生死岸頭庶得解脫。故敬勸淨業行人具真實願,發忻厭心,視三界如牢獄,視家園如桎梏,視聲色如鳩毒,視名利如韁鎖,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,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,唯以念佛求生淨土為務。果能如是,若不生淨土者,諸佛皆成誑語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大師著《勸發真信文》云:「念佛三昧,其來尚矣。雖曰功高易進,而末世行人,罕獲靈驗;良由信願不專,未能導其善行,以要歸淨土故也。今既廣邀善侶,同修淨因,若非諦審發心,寧知出苦要道?凡我同人,預斯法會者,須具真實信心,苟無真信,雖念佛持齋,放生修福,只是世間善人,報生善處受樂。當受樂時,即造業,既造業已,必墮苦。正眼觀之,較他一闡提、旃陀羅輩,僅差一步耳。如是信心,豈為真實? 所謂真信者,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;我是未成之佛,彌陀是已成之佛,覺性無二。我雖昏迷倒惑,覺性未曾失;我雖積劫輪轉,覺性未曾動。故曰:一念回光,便同本得也。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、名字佛,彌陀是究竟佛;性雖無二,位乃天淵。若不專念彼佛,求生彼國,必至隨業流轉,受苦無量;所謂法身流轉五道,不名為佛,名為眾生矣。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,久居苦域,是彌陀心內之眾生;彌陀雖萬德莊嚴,遠在十萬億剎之外,是我心內之佛。既是心性無二,自然感應道交,如磁石吸鐵,無可疑者。所謂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也。具如上真信者,雖一毫之善,一塵之福,皆可回向西方,莊嚴淨土。何況持齋秉戒,放生布施,讀誦大乘,供養三寶,種種善行,豈不足充淨土資糧?惟其信處不真,遂乃淪於有漏。故今修行,別無要術,但於二六時中,加此三種真信,則一切行履,功不唐捐矣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
又嘗起精進七期,作文以示眾曰:七日持名,貴在一心不亂,無間無雜,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;但不緩不急,密密持去,使心中一句佛號,歷歷分明。著衣喫飯,行住坐臥,一句洪名,綿密不斷,如呼吸相似;既不散亂,亦不沈沒。如是持名,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。若能體究萬法皆如,無有二相;所謂生佛不二、自他不二、因果不二、依正不二、淨穢不二、苦樂不二、祈厭不二、取捨不二、菩提煩惱不二、生死涅槃不二,是諸二法,皆同一相,一道清淨;不用勉強差排,但自如實體究。體究之極,與自本心,忽然契合,方知著衣喫飯,總是三昧;嬉笑怒罵,無非佛事;一心亂心,終成戲論;二六時中,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。如是了達,方是真正學道人,一心精進持名也。前一心,似難而易;後一心,似易而難。但能前一心者,往生可必;兼能後一心者,上品可階。然此兩種一心,皆是博地凡夫邊事,凡有心者,皆可修學。同堂緇素,各須勤策身心,近則七日內,遠則一生中,常作如是信、常修如是行;縱不克證,為因亦強,華宮託品,必不在中下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截流大師居普仁院十三年,於康熙二十一年(1682)七月九日示寂,世壽五十七歲,僧臘三十有五。《淨土聖賢錄》有記載當時有一名叫孫翰的人病逝,一晝夜又復活了。復活後即對他人說:「我被冥界的獄卒勾攝,到了閻羅殿下。黑暗中,忽然睹見光明熾盛,香華佈滿虛空,閻羅王趕忙伏地頂禮,迎接西歸的大師。我問西歸的大師是誰,回答是截流大師。我幸蒙大師的光明照觸,遂得以放還陽間。」同一日,亦有一病死的吳氏子,一夕後也復活過來,陳述在閻羅殿所見到的情形,與孫翰所說的一樣。 

 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九祖 蕅益大師

   智旭大師(1599~1655)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,字蕅益,號西有,別號八不道人。俗姓鍾,名際明。江蘇吳縣人。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,於萬曆二十七年己亥五月三日亥時,夢大士送子而生師。大師七歲即茹素,十二歲讀儒學而尊崇儒教,曾撰闢佛論數十篇,凡數千言,誓滅釋老。
   十七歲時,因閱讀雲棲大師之《自知錄》及《竹窗隨筆》,乃焚燒所著闢佛論。
   二十歲,詮論語顏淵問仁章,至「天下歸仁」不能下筆;廢寢忘食三晝夜,忽然大悟孔顏心法。服父喪期間,讀地藏本願經,發出世之志,日誦佛名。
   廿二歲專致念佛,焚毀手稿二千餘篇。
   廿三歲聽講《楞嚴經》,對何故有「大覺」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,心中頓生疑情,遂決定發心出家,體究人生大事。
   二十四歲時,三夢憨山大師。當時憨山大師在曹溪,路遠不能前往,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出家,命名智旭。將出家,先發三願,一、未證無生法忍,不收徒眾。二、不登高座。三、寧凍餓死,不誦經禮懺及化緣,以資身口。又發三拌:拌得餓死,拌得凍死,拌與人欺死。同年夏秋在雲棲寺,聽聞古德法師講《成唯識論》,一聽了了,疑與彿頂宗旨矛盾。師云:「性相二宗,不許和會。」甚怪之,佛法豈有二歧耶?竟往徑山(杭州西北)坐禪。始受一食法。至第二年夏天,自覺對性相二宗的義理參透明白。是年臘月八日從天台躡冰冒雪,至杭州雲棲。在蓮池大師塔前發心受持四分戒。
   二十六歲,重到雲棲,進而受菩薩戒。
   二十七歲起,遍閱律藏,方知舉世積訛。
   二十八歲,母亡,誓住深山而前往松陵掩關修行。關中大病,乃以參禪工夫,專意求生西方淨土。
   卅歲時,依道友雪航之請,於龍居寺講述戒律,始成《毗尼事義集要》。
   三十一歲,隨無異禪師至金陵(今江蘇南京)參學,深切體察禪門之流弊,從此決心弘揚戒律。雖精通戒律,自謂「煩惱習強,躬行多玷,故誓不為和尚」
        
三十二歲,欲擬注梵網,作四鬮問佛。就宗賢首、天台、慈恩、自立宗作四鬮於佛前,而拈得天台宗之鬮。於是究心台部,而不肯為台家子孫。以近世台家與禪宗賢首慈恩,各執門庭,不能和合故也。(時人以耳為目,皆云大師獨宏台宗,謬矣謬矣。)大師曾云:「余二十三歲,即苦志參禪,今輒自稱私淑天台者,深痛我禪門之病,非台宗不能救耳。奈何台家子孫,猶固拒我禪宗,豈智者大師本意哉!」。
   三十三歲,秋天方前往浙江孝豐縣的靈峰山,為作請藏因緣。
   三十五歲,領眾修造西湖寺。前安居日,大師自念再三翻讀律藏,深知時弊多端,不忍隨俗淆訛,共蝕如來正法。故依占察木輪相法及懺悔清淨法,作八鬮,虔問三寶。並燃香十炷,一夏持咒加被。至自恣日,更燃頂香六炷,撰《自恣日拈鬮文》,遂拈得菩薩沙彌鬮。便於此年七月十五日正式退為菩薩沙彌,遂發心禮占察懺法,是年冬作《占察行法》一卷。
   四十六歲時,大師因屢經精勤行懺,不得清淨輪相,故決心再捨沙彌菩薩戒,退作但三歸依人。又發勇猛決定心,誓閉死關,定復清淨輪相。西湖禮四七不得清淨輪相,去年禮二七不得,今入山禮一七又一日仍不得。禮懺時,煩惱習氣現起更覺異常。故發決定心,盡捨菩薩沙彌所有淨戒,作一但三歸弟子。待了因進山,作千日關房,邀佛菩薩慈悲拔濟,不然者,寧粉此骨於關中矣。
   四十七歲。自去歲退作但三歸人以來,勤禮千佛、萬佛及占察行法。於今歲元旦獲清淨輪相。此後大師遊歷江西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各地,主要從事閱藏、講述經教、著作及弘傳淨土學說等事。直至晚年仍然不倦於業。
   五十一歲,時冬,返回靈巖。
   五十四歲,是歲臘月,草自傳。先是是秋大師決志肥遯,緇素遮道不得,請述行腳。冬,憩長水營泉寺,念行腳未盡致,復述茲傳,曰八不道人傳。取中論八不,梵網八不之旨。又大師自云:「古者有儒有禪有教有律,道人既蹴然不敢。今亦有儒有禪有教有律,道人又艴然不屑。故名八不也。」住長水,閱藏經千卷。
   生平嘗有言曰:「漢宋註疏盛,而聖賢心法晦,如方木入圓竅也。隨機羯磨出,而律學衰,如水添乳也。《指月錄》盛行,而禪道壞,如鑿混沌竅也。《四教儀》流傳,而台宗昧,如執死方醫變症也。」是故舉世若儒、若禪、若律、若教,無不目為異物,疾若寇讎。道人笑曰:「知我者唯釋迦、地藏乎,罪我者亦唯釋迦、地藏乎!」孑然長往,不知所終。

   五十六歲,是夏於靈峰臥病,撰選西齋淨土詩,另贊補九部之書,名為「淨土十要」。
   清順治十二年(1655)正月示疾。遺命身體荼毗後,屑骨和粉,分施水族禽類,以結往生西方之緣。趺坐念佛,面西念佛,舉手示寂,壽五十七,法臘三十四。弟子等奉師入龕,圓寂三年後,如法火化啟龕時,見大師趺坐巍然,髮長覆耳,面貌如生。火化後,牙齒俱不壞,實為不可思議。門人不忍遵從遺命,而奉師靈骨,建塔於靈峰之大殿右。
        
師示寂後,弟子成時撰大師續傳私諡「始日大師」之號。世稱靈峰蕅益大師,後人奉為淨土宗第九祖。與憨山、紫柏、蓮池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。智旭生平的著述頗多,有楞嚴經玄義二卷、楞嚴經文句十卷、阿彌陀經要解一卷、金剛破空論附觀心釋二卷、梵綱經合註八卷、占察玄疏三卷、楞伽義疏十卷、盂蘭新疏一卷、毘尼事義集要十七卷、相宗八要直解八卷、閱藏知津四十四卷、周易禪解十卷、法華會義十六卷、妙玄節要二卷、法華綸貫一卷、起信論裂網疏六卷、大乘止觀釋要四卷、唯識心要十卷、四十二章經解一卷,八大人覺經解一卷,占察行法一卷,禮地藏儀一卷,教觀綱宗并釋義二卷,法海觀瀾五卷,四書蕅益解四卷等四十餘部。其弟子成時法師編輯其遺文,分為宗論和釋論兩類。宗論即《靈峰宗論》,共十卷;釋論包含釋經論和宗經論及其他著述共六十餘種一百六十四卷。今人輯為蕅益大師全集流通於世。

 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八祖 蓮池大師        

蓮池大師(公元1523~1615年),諱袾宏,字佛慧,號蓮池,杭州仁和人,又與紫柏真可、憨山德清、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。俗姓沈氏,世代都為望族。父德鑑,號明齋先生,母周氏。大師生而穎異。年十七歲補諸生,以學識孝行著稱。居俗家時,鄰家有一老嫗,日課數千佛號,大師問其所以,老嫗答言:「先夫持佛名,臨終時無疾而逝,自在往生,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」。大師自此棲心淨土,書寫「生死事大」四字於案頭以自警策。嚴戒殺生,祭必備素。
    明嘉靖四十五年(公元1566)時年三十二,投西山無門寺性天和尚落髮出家,繼而就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具足戒。於是行腳參方,尋師訪道。北遊五台,感文殊放光。參學遍融禪師,禪師教喻:「勿貪名利,唯一心辦道,老實持戒念佛。」大師拳拳服膺。又參訪笑巖德寶禪師,辭別行向東昌的途中,聽聞樵樓之鼓聲,忽然大悟乃作偈曰:「二十年前事可疑,三千里外遇何奇?焚香擲戟渾閒事,魔佛空爭是與非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隆慶五年(公元1571)乞食至杭州雲棲,見山水幽絕,故住山結茅舍,安居潛修念佛。時山中多虎患,居民為之所苦,大師慈悲為施放瑜伽燄口,虎患得以寧息。時歲又逢亢旱,居民懇請大師祈雨解災,大師:「吾但知念佛,無他術也。」眾固請,大師手敲木魚,率眾沿著田埂繞行,齊念阿彌陀佛聖號,ㄧ時之間,隨足所及之處,雨下如注。村民大眾歡喜踴躍,自動發心建造禪堂寺院,普度群萌。四方道俗聞風而至,海眾雲集共修淨業,逐漸形成大叢林。
    大師主持雲棲道場四十多年來,老實修行,以戒律為本,以淨土為歸,嘗著《淨土疑辯》一卷,誠醒狂禪之痛策也。一生尊崇講誦,闡明因果罪福,整飭叢林清規律制,振興久禁戒壇的受戒法規,大師更令求戒者自備三衣缽具,於佛前受具戒為作證明。並著述《沙彌要略》、《具戒便蒙》一卷、與《菩薩戒發隱》五卷等有關律制軌範的法本,以便新戒研學戒律。所著《戒殺放生文》嚴禁戒殺提倡放生,流通於世。同時又將《瑜伽焰口》、《水陸儀規》六卷、《竹窗隨筆》三卷、《往生集》三卷、《佛遺教經節要》一卷、《禪關策進》一卷、《楞伽經摸象記》十卷、《緇門崇行錄》一卷、《山房雜錄》三卷等諸經日誦等佛門法事的儀規課誦範本,作了完善的修整訂定,一直在叢林寺院相沿至今。這些著作由受業弟子們編集成冊,全集稱為《雲棲法彙》,清代悟開法師贊此書為「真度世之寶筏,法門之柱石。」大師所著《阿彌陀經疏鈔》四卷十餘萬言,總持圓頓諸經,融會事理,統攝三根,指歸一心,內容至為淵博深奧。憨山大師讚嘆疏鈔曰「平實而易喻,直捷而盡理,如月照百川,清濁並映,能領之者,如飲甘露,無病不瘳。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大師之品高徳崇,曾感文殊菩薩化為童子來參大師。大師見到童子便問:「兩腳有泥,必是遠來客。」童子說:「聞知蓮池水,特來洗一洗。」大師說:「蓮池深萬丈,不怕淹死你。」童子說:「兩手攀虛空,一腳踏到底。」可知大師修行境界高深而莫測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大師一生崇尚淨土專修淨業,弘宗演教常年不斷,於神宗萬曆四十三年(公元1612)六月底,臨終前半月即預知時至,入城告別諸弟子及故友舊識。七月朔晚,入法堂曰:「明日吾行矣。」次日晚上入方丈室,示現微疾,瞑目靜坐。城中諸弟子都來到寺裡,復開眼睛開示眾人曰:「大眾老實念佛,莫捏怪,莫壞我規矩!」向西稱佛名而逝。僧臘五十,世壽八十有一。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七祖 省常大師

省常大師(959~1020),字造微,姓顏,浙江錢塘人。七歲即捨親割愛,剃度出家,十七歲進受具足戒。戒行謹嚴,精通大乘起信論,修持天台止觀。宋太宗淳化年間(991-994年)中,住浙江杭州西湖昭慶寺,專修淨土法門,仰慕廬山結社之念佛道風,計劃結集蓮社。因以栴檀香刻造無量壽佛像,像成之後,大師率領大眾,跪在佛像前面發願云:「我與一千大眾,八十比丘,始從今日,發菩提心,窮未來際,行菩薩行,願盡此報身,以生安養國。」願力宏大堅固,於此可知。又刺血書寫華嚴淨行品,每書一字,三拜三圍繞、三稱佛名,刊版印成千卷,分施千人,率領眾人精進念佛。於是易蓮社改為淨行社。一時公卿大夫之參與盛會者有一百二十人,都稱淨行弟子,王文正公旦且為社首。比丘與會者亦有千餘人。翰林蘇易簡,作淨行品序,至謂:「予當布髮以承其足,剜身以請其法,猶尚不辭,況陋文淺學而有惜哉?然師才辯勝人,律嚴超常;領眾行道,日夜精勤;畢此一形,期生安養。」宋真宗天禧四年(1020)正月十二日,大師於寺端坐念佛,念佛沒多久,忽然厲聲唱曰:「佛來也!」是時,已泊然而坐化了。大眾見地上皆現金色,過了些時方逐漸消失,大師時年六十二,僧臘五十五年,戒臘四十有五。弟子奉全身建塔於鳥窠禪師之側,號昭慶圓淨法師。

 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六祖 延壽大師

延壽大師(西元904-975年),字沖玄,本是江蘇丹陽人,後遷浙江杭州錢塘,王氏子弟。自少誦法華經。錢文穆王時知稅務,多用官錢買魚蝦放生,罪該當死。牽引押赴市曹處斬,王使人視之說:「若悲懼則斬之,否則捨之。」師神情澹然而面色不變;文穆王因而釋放之,遂前往四明山龍冊寺依止翠巖禪師出家剃度為僧,法名延壽,字智覺。後來又參天臺山徳韶國師,言下大悟,發明心要。《宋高僧傳》記云:永明(延壽)在德韶會中,普請次,聞墜薪有聲,豁然契悟,乃云:「撲落非他物,縱橫不是塵。山河並大地,全露法王身。」旋又受法,為法眼宗嫡孫。在國清寺修法華懺二十一日。在金華天柱峰誦《法華經》,歷時三年。於禪觀中,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,因此獲無礙辯才。復於中夜遶佛時,見普賢菩薩,蓮華忽然出現在手上。故登上智者巖,作二鬮,一鬮曰一心禪定,一鬮曰萬善莊嚴淨土。乃冥心精禱之後,七次皆拈得淨土鬮。於是一心專修淨業,日課十萬彌陀聖號,終身期生安養,又作四料簡:「一曰,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;陰境若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二曰,無禪有淨土,萬修萬人去;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三曰,有禪有淨土,猶如戴角虎;現世為人師,來生作佛祖。四曰,無禪無淨土,鐵床并銅柱;萬劫與千生,沒箇人依怙。」建隆二年,忠懿王,請住慧日山永明寺,賜號智覺禪師,在寺期間為明己宗旨而作偈曰:「欲識永明旨,門前一湖水。日照光明生,風來波浪起。」日行一百八事,夜往別峰經行念佛,旁人時常聽聞到螺貝天樂之音聲。忠懿王歎曰:自古求西方者,未有如此精誠專切。大師所著《宗鏡錄》百卷,會通天台賢首唯識諸法,融入心宗;又著《萬善同歸集》三卷,發明空有性相之旨,集中指歸淨業,最唯切要。
   問:唯心淨土周遍十方。何得托質蓮臺寄形安養。而興取捨之念。豈達無生之門。忻厭情生。何成平等。
   答: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。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。三世一切諸佛。皆無所有。唯依自心。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。得隨順忍。或入初地。捨身速生極樂佛土。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。著境秖墮所緣境中。既明因果無差。乃知心外無法。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。雖即仰教生信。其奈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。須生佛國以仗勝緣。忍力易成。速行菩薩道。起信論云。眾生初學是法。欲求正信。其心怯弱。以住娑婆。不常值佛。信心難成。意欲退者。當知如來有勝方便。攝護信心。謂以專意念佛因緣。隨願得生佛土。常見於佛。永離惡道。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。即得往生。常見佛故。終無有退。往生論云。游戲地獄門者。生彼國土。得無生忍已。還入生死國。教化地獄。救苦眾生。以此因緣。求生淨土。十疑論云。智者熾然求生淨土。達生體不可得。即是真無生。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。愚者生所縛。聞生即作生解。聞無生即作無生解。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。不達此理。橫相是非。此是謗法邪見人也。」
   問:經云:「觀身實相,觀佛亦然。一念不生,天真頓朗;何得唱他佛號,廣誦餘經?高下輪迴,前後生滅;既妨禪定,但徇音聲。水動珠昏,寧當冥合?」

   答:「夫聲為眾義之府,言皆解脫之門。一切法趣聲,聲為法界。經云:一一諸法中,皆含一切法。故知一言音中,包羅無外,十界具足,三諦理圓。何得非此重彼,離相求真?不窮動靜之源,遂致語默之失。故經云:一念初起,無有初相,是真護念。未必息念消聲,方冥實相。是以莊嚴門內,萬行無虧;真如海中,一毫不捨。且如課念佛號,教有明文。唱一聲而罪滅塵沙,具十念而神棲淨土;拯危拔難,殄障消怨。非但一期暫拔苦津,託此因緣終投覺海。寶王論云:浴大海者,已用於百川;念佛名者,必成於三昧。亦猶清珠下於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於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既契之後,心佛雙亡雙照。雙亡,定也;雙照,慧也。定慧既均,亦何心而不佛,何佛而不心?心佛既然,則萬境萬緣,無非三昧也。誰復患之於起心動念,高聲稱佛哉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問:「心外無佛,佛不去來,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答:「唯心念佛,以唯心觀,遍該萬法。既了境即心,了心即佛,故隨所念,無非佛矣。般舟三昧經云:如人夢見七寶,親屬歡喜;覺已追念,不知在何處。如是念佛,此喻唯心所作,即有而空,故無來去;感應道交,唯心自見。如造罪眾生,感地獄相,皆是唯識罪人惡業心現,並無心外實有銅狗鐵蛇等事。世間一切事法,亦復如是。然遮那佛土,匪局東西。若正解了然,習累俱殄,理量雙備,親證無生。既歷聖階,位居不退,即不厭生死苦,六道化群生。如或信心初具,忍力未圓,欲拯沈淪,實難俱濟。無船救溺,弱翅高飛,臥沈坷而欲離良醫,處襁褓而擬拋慈母,久遭沈墜,必死無疑。但得陷己之虞,未有利他之分。故智論云:譬如嬰兒,若不近父母,或墮坑落井,水火等難,渴乳而死;須常近父母,養育長大,方能紹繼家業。初心菩薩,多願生淨土,親近諸佛,增長法身,方能繼佛家業,十方運濟。有斯益故,多願往生。又按諸經云:生安養者,緣強地勝,福備壽長。蓮華化生,佛親迎接,便登菩薩之位,頓生如來之家。永處跋致之門,盡受菩提之記;身具光明妙相,跡踐寶樹香臺;獻供十方,寧神三昧;觸耳常聞大乘之法,差肩皆鄰補處之人。念念虛玄,心心靜慮;煩惱燄滅,愛欲泉枯。尚無惡道之名,豈有輪迴之事?安國鈔云:所言極樂者,有二十四種樂。群疑論云:西方淨土,有三十種益。故釋迦本師,殷勤勸往;十方諸佛,廣舌證明,豈可不足信歟?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延壽大師居永明寺十五年,弟子一千七百人,常與大眾受菩薩戒;施鬼神食,買物放生等諸功德,悉皆回向西方淨土。開寶八年(975)二月二十六日,晨起,焚香告眾,趺坐而化,年七十二,僧臘四十二。後來有一僧人來自江西臨川,經年繞行延壽大師舍利塔。人問其緣故,曰:「我生病入於幽冥,見殿左供一僧像,王勤禮拜。因詢之,曰:此杭州永明壽禪師也,已經往生西方上上品矣。王重其德,故禮敬耳。」宋崇寧五年,徽宗追諡大師為”宗照禪師”。清世宗雍正皇帝,加封”妙圓正修智覺禪師”。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

少康大師,姓周,縉雲仙都山人。母親羅氏夢遊鼎湖峰,夢境中的仙女以青蓮華授羅氏,且曰:「此華吉祥,授之與汝,當生貴子。」及生大師之時,青光遍滿室內,且散發芙蕖(荷花的別名)的芬香。出生七年都不言不語,相貌奇異特殊。一日,母親帶師至靈山寺 禮佛,母問師:「識否?」忽能言且答曰:「釋迦牟尼佛。」父母深感驚訝,知其宿具善根,便讓他剃度出家。十五歲時,即能通達法華、楞嚴等五部經。前往會稽嘉祥寺,學習研究毘尼。又往上元隆興寺,聽講華嚴經和瑜伽論等。唐貞元初(西元785年),至洛陽白馬寺 ,看見大殿中有文字放光,上前一探究竟,則是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。師祝禱曰:「若於淨土有緣,當使此文再放光明。」言畢之後,化導文再次的光明閃爍著,光中隱約有菩薩的影像。師目睹放光瑞像後,遂感動頂禮發願曰:「劫石可磨,我願無易矣。」親至長安光明寺,善導和尚影堂瞻仰頂禮。忽見善導大師真像升至空中,謂曰:「汝依我教,廣化有情,他日功成,必生安養。」師聽聞後如有所證,南下至湖北江陵果願寺,忽遇一僧人告之曰:「汝欲化人,當往新定,緣在於彼。」言畢即消失不見。師為酬宿緣,便到了新定(今浙江省遂安縣境)弘揚淨土法門。ㄧ進城就化緣乞錢,且誘導小孩子念佛;每念佛一聲,即給與一錢。如是經過年餘,所有男女老少,凡見大師皆稱阿彌陀佛;念佛之音聲,時常遍滿街道。唐貞元十年(西元795年)大師在新定烏龍山上,啟建淨土道場,建築三層法壇。每逢齋日之時,善男信女齊來道場念佛,所度化者三千餘人。大師每當升座時,高聲唱念阿彌陀佛,眾人也跟著齊聲念佛唱和。大師每念一聲佛號,大眾就見一尊佛從其口中而出,十聲佛號則有十尊佛,如同念珠般連貫狀的從口而出。師開示大眾曰:「汝等見佛否?汝見佛者,必得往生。」眾人聽聞後感到很欣慰,更是懇切念佛。當時大眾有數千人,沒有見到佛的人,難過而感到自責,因而精進念佛,加功用行。唐徳宗貞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,囑付道俗弟子們曰:「大眾!當於淨土,起欣樂心;於閻浮提,起厭離心。汝等此時,見我光者,真我弟子。」言畢後,就結跏趺坐,放出數道奇異光芒,安詳往生淨土。四眾弟子供奉舍利建塔於臺子巖,是故又號「臺巖法師」。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四祖 法照大師

法照大師,不詳其所出。唐代宗大歷二年(767年),居住在衡州的雲峰寺,勤修不懈,精進不已,修持淨土法門。一日,在齋堂用粥時,而在鉢內,看到五色祥瑞雲彩,雲中現有山寺。寺的東北邊有座山,山下有溪澗。澗北有一道石門,門內復有一寺,名「大聖竹林寺」。他日,復於缽中,見到雲層中有數間寺院,亭臺樓閣桂殿蘭宮,成千上萬的菩薩眾,間雜的處於其中。以親眼所見的境界,請教善知識。有一僧人曰:佛菩薩的神通變化,不可以凡情來揣測;若從山川地勢來論,應該是五臺山也。大歷四年(769年),大師於衡州之湖東寺,啟建五會念佛道場,感應祥雲彌漫遍覆天空,雲中出現樓閣;阿彌陀佛及觀音、勢至二菩薩,現身遍滿於虛空中。衡州所有百姓,都向著虛空焚香瞻禮,良久方才消失。大師復遇一老人告訴說:「汝曾發願往金色世界禮覲大聖,今何輒止?」言訖之後,就不見了。師遂與同參道友數人,遠赴五臺山。大曆五年(770年)四月六日,至五臺縣佛光寺 。夜裡四更(凌晨1~3點),遙見奇異的光芒照射在身上,便循著異光,行走至五十里處,看見一座山,山下有溪澗,山澗北邊有一道石門。見到二位童子,自稱善財、難陀,引路帶領至一座寺院「大聖竹林寺」,如缽中所見之景象,黃金為地七寶行樹,以來莊嚴道場。大師進入了寺院,就登上講堂,見到文殊菩薩在西序,普賢菩薩在東序,二菩薩各自坐在師子座上,數以萬計的大眾圍繞其旁,而為眾說法。師問訊頂禮請教說:「曰末代凡夫,去聖時遠,知識隘劣,障垢尤深,佛性無由顯現。佛法浩瀚,未審修何法門,最為其要?」文殊告曰:「汝今念佛,今正是時。諸修行門,無過念佛,供養三寶,福慧雙修,此之二門,最為徑要。我於過去劫中,因觀佛故,因念佛故,因供養故,得一切種智。是故一切諸法,般若波羅蜜,甚深禪定,乃至諸佛,皆從念佛而生。故知念佛,諸法之王。」師又問:「當云何念?」文殊言:「此世界西,有阿彌陀佛;彼佛願力,不可思議。汝當繼念,令無間斷;命終決定往生,永不退轉。」語已,文殊、普賢二大聖,同舒金臂,摩師頂曰:「汝以念佛故,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。若善男女等,願疾成佛者,無過念佛,則能速證無上菩提。」師歡喜頂禮,告辭而退。二童子送出寺門,在抬頭的剎那間,整個寺院忽然消失了,便堆擺石頭,來標記寺院的處所。至四月十三日,師與五十餘位僧人,一同前往金剛窟,虔誠禮三十五佛名。師禮佛纔十遍,忽見其處現出廣大莊嚴清淨,琉璃建造的宮殿,文殊、普賢二大聖都在此處。日後,師再次獨自到金剛窟所,祈願見到文殊菩薩,五體投地懇切頂禮。幸見梵僧佛陀波利,引導進入一寺院「金剛般若寺」。都以奇異珍寶來莊嚴,光明閃爍,金碧輝煌。師雖經歷目睹殊勝境界,而從未告訴任何人。是年臘月,於華嚴寺,進入念佛道場,回憶二大士,授記我往生,乃絕食要在期間內,誓言往生淨土。至第七日初夜,正在念佛時,看見一梵僧入道場謂曰:「汝所見臺山境界,胡不傳示世人?」言畢即消失不見了。師心中覺得有異。翌日,又見到梵僧話語如前所言。師曰:「非敢祕聖道,恐生疑謗耳。」僧曰:「大聖文殊,現在此山,尚招人謗,汝何惜焉?但以所見境界,普告眾生,使見聞者,發菩提心,作毒鼓緣耳。」師即將追憶所見聞的妙境,記錄以留傳於世。明年,江東沙門釋慧從,與華嚴寺諸僧,隨師至金剛窟,到所推擺石頭標記之處,瞻仰昔日舊跡。大眾悲喜交集之際,忽然間聞到鐘聲,其音優雅嘹亮,節奏清晰分明,眾人愈覺驚異,知大師所見果不虛傳。因此書寫於屋壁上,願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。後往竹林寺,於『大聖竹林寺』題額之處,建寺於一區,仍號「竹林寺」。師於是志心念佛,日夜無有間斷,精進不懈。一日,忽見佛陀波利謂曰:「汝華已就,後三年華開矣」。三年一到,大師自知生西之日已至,十二月一日向大眾曰:「吾行矣!」即端坐而往生。師嘗於并州倡導五會念佛,感代宗皇帝於長安宮中,常聞東北方念佛聲,遣使循聲追尋,到了山西太原時,果見大師弘法教化之盛,遂下召書迎入京城,封為國師。教導宮內的人修五會念佛,又號五會法師。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三祖 承遠大師(西元712-802)

     承遠大師,不詳其所出。開始學法於成都唐公,隨後親近資川(四川資陽縣)詵公。然後又到荊州,學教習法於玉泉寺 的真公。真公令師居住衡山教化眾生,人從其教化者數以萬計。初始居住山西南側巖石之下,若人供養飲食則食用,沒有人布施,則食用土泥草木而已;僅粗衣陋服蔽體。法緣極為殊勝,南極海裔,北自幽都,來求法的人不絕於途。來到此巖谷時,看見羸弱的身形,污垢的面貌,躬行背負薪柴,都懷疑是僕人或侍從而輕蔑之,不知此乃承遠大師也。凡所教化的眾生,皆先建立中道觀,再教之以權巧方便,為讓所教化的行者,能夠早日成就道業,始開示專修念佛法門。書字塗寫於巷道,刻在溪谷岩石上,精勤不懈的誘導勉勵大家念佛。信眾都背負衣布,砍伐木頭拾取石塊,堆積在岩洞旁,供養建設道場,大師不拒絕也不營求。等到寺宇都建築完善後,道場取名曰「彌陀寺」。營造之剩餘食物,都布施給飢餓和疾病的人。

唐德宗貞元十八年(西元802年),七月十九日,大師世緣已盡,示寂於寺,時年九十一歲。先前有位沙門釋法照的僧人,居住廬山修行,在靜坐入定中,到了安樂國,看見有位衣著粗陋侍奉佛旁的人。佛告曰:「此衡山承遠也。」出定後便生起仰慕之心,即前往衡山求見承遠大師,從此親近而執弟子禮,於其座下而學習佛法,並且到處弘揚淨土法門。

法照大師於唐朝代宗皇帝時,奉詔入京,封為國師,常在代宗前讚嘆其師有至高德行,念佛精進苦修行道,很難徵詔來到京城。皇帝於是遙向南面衡山頂禮,賜號其居處曰「般舟道場」唐朝大學士柳宗元為承遠大師撰寫碑文,製碑立石於寺門之右側。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(613-681)

善導大師,不詳其所出。唐貞觀十五年(641),四處參訪求道。見西河道綽禪師,行方等懺,及淨土九品道場。大師歡喜地說:「此真入佛之津要,修餘行業,迂僻難成;惟此法門,速超生死。」於是篤實勤勉,精進刻苦,晝夜相繼,禮拜讀誦淨土經典。唐貞觀十九年(645)道綽大師圓寂後,善導大師即轉往長安,激發四眾念佛修行。自修則「每入室,長跪念佛,非力竭不休。」度人則「每逢人即演說淨土法門。」修行三十餘年,不曾臥床睡眠。除了沐浴之外,從來不解下衣服;嚴持清淨戒品,纖毫不敢毀犯。美食供養大眾,自食粗糙飯菜。所受布施財物,用寫阿彌陀經,十萬餘卷;畫淨土變相,三百餘壁,整修營造寺院,燃燈以續光明。三衣缽具淨瓶,親自受持清洗。每自獨行恐與人共,談論世事妨害道業。道俗從其度化者甚眾,有誦彌陀經,十萬至五十萬遍者;有日課佛名,一萬至十萬者。其間得念佛三昧,往生淨土者,無法記載敘述。或問:念佛生淨土耶?師曰:「如汝所念,遂汝所願。」其勸世偈曰:「漸漸雞皮鶴髮,看看行步龍鍾。假饒金玉滿堂,豈免衰殘老病。任汝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。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
或問:何故不令人作觀,直遣專稱名號耶?答:眾生障重,境細心粗,識颺神飛,觀難成就。是以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號。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何以故?無外雜緣得正念故,與佛本願相應故,不違教故,順佛語故。若捨專念,修雜業者,百中希得一二,千中希得三四。何以故?雜緣亂動失正念故,與佛本願不相應故,與教相違故,不順佛語故,繫念不相續故。心不相續報佛恩故,雖作行業,常與名利相應故。樂近雜緣,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。比見諸方道俗,解行不同,專雜有異。但使專意作者,十即十生。修雜不至心者,千中無一。普願一切人等,善自思惟。行住坐臥,必須勵心克己,晝夜莫廢,畢命為期,前念命終,後念即生。長時永劫,廣受法樂,乃至成佛,豈不快哉!
    又作臨終正念文曰:「凡人臨命終時,欲得往生淨土者,須先準備,不得怕死。常念此身多有眾苦,不淨惡業種種交纏;若得捨此穢身,超生淨土,受無量快樂。見佛聞法,離苦解脫,乃是稱意之事;如脫臭敝之衣,得換珍御之服。放下身心,莫生貪著。纔有病患,莫論輕重,便念無常,一心待死;須囑家人,及問候人,凡來我前,但為我念佛,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,家中長短之事;亦不須軟語安慰,祝願安樂,此皆虛華無益之語。若病重將終,親屬不得垂淚哭泣,及發嗟歎懊惱之聲,惑亂心神,失其正念;但得同心念佛,助其往生。若得明曉淨土之人,頻來策勵,極為大幸。若依此者,決定往生無疑矣。多見世人,平時念佛,發願求生,甚是勤拳;及至臨終,卻又怕死,都不說著往生之事。死門事大,必須自家著力始得;一念差錯,歷劫受苦,誰人相代?思之思之!」師自念佛一聲,有一光明從其口出;十至於百,光明亦復如是。忽一日謂人曰:「此身可厭,諸苦逼迫,無暫休息,吾將西歸。」乃登寺前柳樹,向西祝曰:「願佛接我,菩薩助我,令我不失正念,得生安養。」祝願已畢,就在樹上,端身立化。唐高宗皇帝,知其念佛口出光明,捨報往生,如此精進,故賜額曰「光明」寺。大師圓寂於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,享壽六十九歲,高宗為之廢朝五日,以示崇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印光大師云:「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,所示專修,謂身業專禮,口業專稱,意業專念,則往生西方,萬不漏一。雜修、謂兼修種種法門,回向往生,以心不純一,故難得益。此金口誠言,千古不易之鐵案也。」太虛大師認為:「淨土之確然建興,實由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也。」「善導大師的四貼疏等著述之於淨土,由智者著作之於天台。」黃念祖居士言:「善導大師之所以能長受後世無限的尊崇敬仰,是因為大師依止《無量壽經》十念必生的本願,拈出持名妙法,指出徑路修行的徑路,顯示彌陀願王的本心」。

 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淨土宗初祖 慧遠大師(西元334-416年)

 慧遠大師,俗姓賈,東晉雁門樓煩(今山西寧武附近)人。幼年勤奮好學。年方十三,便隨其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昌、洛陽一帶,博通六經,尤擅老莊之學。而當時道安法師居太行恒山(河北曲陽西北),建寺弘法,師與弟慧持便前往參學。在聽聞道安法師講《般若經》時,大師聞已,豁然開朗,感歎道:「儒道九流,皆糠秕耳!」於是在道安法師座下,剃髮出家為僧,精思諷誦,夜以繼日,精進不懈。道安法師在大眾面前讚歎說:「使道流東國者,其在遠乎!」。
    晉孝武帝太元六年,路過潯陽(今江西九江)見廬山峰林閑曠秀麗,可棲身安住,建立精舍名龍泉寺。時大師同門慧永,先居住廬山西林,欲邀同止,同參道友聞風而來,信眾日益增多,龍泉寺已不敷使用。江州刺史桓伊的協助下,在廬山之東,建立寺院,遂號東林寺,大師領眾修行,鑿池種蓮,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,因波隨轉,分刻晝夜,以為行道之節。主張蓮宗。
    東林寺道風日盛,由於大師高風亮節的德行,四方道俗都不期而至。如彭城(今江蘇銅山縣)劉遺民,雁門周續之,豫章雷次宗,新蔡(今河南汝陽)畢穎之,南陽(今河南南陽)宗炳,張季碩等,皆是當時清雅名士,計一百二十三人。大師對大眾說:「諸君之來,能無意於淨土乎?」乃恭造西方三聖,建齋立社。又令劉遺民著《發願文》,雕刻於石碑上。時王喬之等數人,又作《念佛三昧詩》以表明求生淨土之志。大師也為之作序曰:「夫稱三昧者何?專思寂想之謂也。思專,則志一不分;想寂,則氣虛神朗。氣虛則智恬其照,神朗則無幽不徹。斯二者,是自然之玄符,會一而致用也。」「又諸三昧,其名甚眾;功高易進,念佛為先。何者?窮玄極寂,尊號如來;體神合變,應不以方。故令入斯定者,昧然忘知,即所緣以成鑒;鑒明則內照交映,而萬象生焉。非耳目之所暨,而聞見行焉。於是悟靈相湛一,清明自然。元音叩心,滯情融朗。非天下之至妙,孰能與於此哉?」「所以奉法諸賢,或思一揆之契。感寸陰之將頹,懼來儲之未積。洗心法堂,整襟清向。夜分忘寢,夙興唯勤。庶夫貞詣之功,以通三乘之志。仰援超步,拔茅之興,俯引弱進垂策其後。以此覽眾篇之揮翰,豈徒文詠而已哉?」嘗造法性論十四篇,以明泥洹常住之旨。鳩摩羅什見而歎曰:「邊方未見大經,便闇與理合。」大師居住廬山三十餘年,影不出山,跡不入俗,每若送客,常以虎溪為界。當朝皇帝相邀,也稱病婉拒不出。領眾六時行道,未嘗一日暫輟。深信切願,專志淨土。澄心繫念,極樂世界,三睹聖相,而沈厚不言。後義熙十二年(西元416年),初一入定,十七日方從定起,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;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,觀音勢至,左右侍立。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。佛告曰:「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;汝七日後,當生我國。」又見社中先化者,佛馱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,皆在佛側。前揖師曰:「師早發心,何來之晚!」既知時至,宿緣已盡,即語弟子法淨、惠寶曰:「吾始居此,十一年中,三睹聖相;今復再見,吾生淨土必矣。」又曰:「七日之期,斯為漸矣!即自製遺誡。」至期,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,端坐入寂,時年八十三,僧臘六十三年。遺命弟子,露骸於松林之下,即嶺為墳,與土木同狀。弟子等不忍露骸。門人與潯陽太守阮侃,奉全軀建塔於西嶺。謝靈運及宗炳,各立碑文,以銘遺德。所著有廬山集十卷行世。晉安帝義熙年間,帝室下詔賜號「廬山尊者」「鴻臚大師」及「白蓮社主」唐宣宗大中二年(西元848年),追諡號為辯覺大師。昇元三年(西元939年),追諡「正覺大師」。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(西元978年),追諡「圓悟大師」。宋孝宗乾道二年(西元1166年) 追諡「等遍正覺圓悟大師」。

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