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淨土宗初祖 慧遠大師(西元334-416年)

 慧遠大師,俗姓賈,東晉雁門樓煩(今山西寧武附近)人。幼年勤奮好學。年方十三,便隨其舅父令狐氏遊學許昌、洛陽一帶,博通六經,尤擅老莊之學。而當時道安法師居太行恒山(河北曲陽西北),建寺弘法,師與弟慧持便前往參學。在聽聞道安法師講《般若經》時,大師聞已,豁然開朗,感歎道:「儒道九流,皆糠秕耳!」於是在道安法師座下,剃髮出家為僧,精思諷誦,夜以繼日,精進不懈。道安法師在大眾面前讚歎說:「使道流東國者,其在遠乎!」。
    晉孝武帝太元六年,路過潯陽(今江西九江)見廬山峰林閑曠秀麗,可棲身安住,建立精舍名龍泉寺。時大師同門慧永,先居住廬山西林,欲邀同止,同參道友聞風而來,信眾日益增多,龍泉寺已不敷使用。江州刺史桓伊的協助下,在廬山之東,建立寺院,遂號東林寺,大師領眾修行,鑿池種蓮,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,因波隨轉,分刻晝夜,以為行道之節。主張蓮宗。
    東林寺道風日盛,由於大師高風亮節的德行,四方道俗都不期而至。如彭城(今江蘇銅山縣)劉遺民,雁門周續之,豫章雷次宗,新蔡(今河南汝陽)畢穎之,南陽(今河南南陽)宗炳,張季碩等,皆是當時清雅名士,計一百二十三人。大師對大眾說:「諸君之來,能無意於淨土乎?」乃恭造西方三聖,建齋立社。又令劉遺民著《發願文》,雕刻於石碑上。時王喬之等數人,又作《念佛三昧詩》以表明求生淨土之志。大師也為之作序曰:「夫稱三昧者何?專思寂想之謂也。思專,則志一不分;想寂,則氣虛神朗。氣虛則智恬其照,神朗則無幽不徹。斯二者,是自然之玄符,會一而致用也。」「又諸三昧,其名甚眾;功高易進,念佛為先。何者?窮玄極寂,尊號如來;體神合變,應不以方。故令入斯定者,昧然忘知,即所緣以成鑒;鑒明則內照交映,而萬象生焉。非耳目之所暨,而聞見行焉。於是悟靈相湛一,清明自然。元音叩心,滯情融朗。非天下之至妙,孰能與於此哉?」「所以奉法諸賢,或思一揆之契。感寸陰之將頹,懼來儲之未積。洗心法堂,整襟清向。夜分忘寢,夙興唯勤。庶夫貞詣之功,以通三乘之志。仰援超步,拔茅之興,俯引弱進垂策其後。以此覽眾篇之揮翰,豈徒文詠而已哉?」嘗造法性論十四篇,以明泥洹常住之旨。鳩摩羅什見而歎曰:「邊方未見大經,便闇與理合。」大師居住廬山三十餘年,影不出山,跡不入俗,每若送客,常以虎溪為界。當朝皇帝相邀,也稱病婉拒不出。領眾六時行道,未嘗一日暫輟。深信切願,專志淨土。澄心繫念,極樂世界,三睹聖相,而沈厚不言。後義熙十二年(西元416年),初一入定,十七日方從定起,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;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,觀音勢至,左右侍立。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。佛告曰:「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;汝七日後,當生我國。」又見社中先化者,佛馱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,皆在佛側。前揖師曰:「師早發心,何來之晚!」既知時至,宿緣已盡,即語弟子法淨、惠寶曰:「吾始居此,十一年中,三睹聖相;今復再見,吾生淨土必矣。」又曰:「七日之期,斯為漸矣!即自製遺誡。」至期,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,端坐入寂,時年八十三,僧臘六十三年。遺命弟子,露骸於松林之下,即嶺為墳,與土木同狀。弟子等不忍露骸。門人與潯陽太守阮侃,奉全軀建塔於西嶺。謝靈運及宗炳,各立碑文,以銘遺德。所著有廬山集十卷行世。晉安帝義熙年間,帝室下詔賜號「廬山尊者」「鴻臚大師」及「白蓮社主」唐宣宗大中二年(西元848年),追諡號為辯覺大師。昇元三年(西元939年),追諡「正覺大師」。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(西元978年),追諡「圓悟大師」。宋孝宗乾道二年(西元1166年) 追諡「等遍正覺圓悟大師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直心道場 的頭像
    直心道場

    直心道場

    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