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  當我們要打坐之時,先作好前方便,要選個乾淨的環境,通風良好的靜處,坐具依著個人的須要,做好適當的調整。內心中可默念: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正身端身,當願眾生,坐菩提座,心無所著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結跏趺坐,當願眾生,善根堅固,得不動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俢行於定,當願眾生,以定伏心,究竟無餘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若修於觀,當願眾生,見如實理,永無乖諍。
在念畢之後,或念佛、持咒、調息,可交叉運用調適,當調適得宜,平常緊繃的身體,漸漸有放鬆的感覺,由笨重到輕安,呼吸由快到慢,由粗轉細,息越來越微細,心也隨著氣息沉靜下來了,全神貫注在用功上。無論打坐念佛持咒,禪修靜坐或修止觀,身鬆、息微、心靜是一個"定"的相狀。這是就著坐的威儀來說,還有在日常生活中的行、住、臥等,每個環節都很重要。所以佛法要生活化,靜坐也要生活化,平日的打坐內心清明愉悅的感覺,不能說是保任,至少要像電鍋煮成熟飯之後的保溫,讓靜坐的餘溫生活化。此刻的"靜坐"不只是靜坐了,而是內心一種靜坐著狀態,逐漸形成一個"體",行住坐臥是個"相",作到身鬆息微心靜就是"用",這就是體相用,依體起用,攝用歸體的意思。能保握住這一點,讓心能保持沉靜,雖不能作到「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。」也要隨時能讓心歸定位,不使動作起伏太大,配合著出入息,照看自己的呼吸,尤其是呼吸的出入點,身鬆、息微便會相得益彰,身體就會自然放鬆,行進間會緩而穩,站立時也不會吃力,睡覺品質轉很好易入眠。在白天上班工作,免不了外緣多,問題答話交待吩咐等等,很容易會把心給忽略忘失掉,只要記得再重新調整,旋放旋收,一來一往,生處轉熟,熟後漸能習以為常,久而久之形成慣性,靜坐不再只是靜靜的坐著了,隨時隨處都能得到"身鬆息微心靜"的受用。永嘉大師證道歌的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,也可以成為學習的依據和指標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直心道場 的頭像
    直心道場

    直心道場

    直心道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