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剃髮出家初時,心裡以為用功俢行,定要獨自入山潛俢,或是在水邊林下處,甚至找一處人煙稀少的地方蓋個茅篷,住山十年二十年。然後禁足閉關個三、五年,天天禮佛拜懺,看經研教,念佛持咒,日中一食,常坐不臥,謝絕訪客,杜絕外緣,方謂俢行。直到後來聽教聞法,及聽取老參法師的教誨及開示,才逐漸對修行有了概念。瞭解俢行、住山、禁足、閉關的意義,不是不好不對,而是要真正的發心,先要遠離名聞利養。意即要秉持正確的知見,且老實的行持,革除無始濃厚的習氣,把種種惡逆的境界,盡情看作真實的受益處,而把一切順情的境界,完全的看作損己的毒藥,更要不時的反觀自心,去檢驗三業六根。
古徳:「不破本參,不住山,不破重關,不閉關」。倘若要入山俢行,必須要咬釘嚼鐵,不在外面攀緣,要甘於淡泊,而懂得隨緣自在,先在飲食住宿上不起執著,蓮池大師:「草食勝空腹,茅堂過露居,人生解知足,煩惱一時除。」不在食住上多費心,住山俢行才能安心。入山更是要發自利利他的心,所以遠離人群世俗,是為了專俢而不是逃避現實。不在眼前事務做活計,是要把心放在道業上,常念生死無常,以了生脫死為重。不畏孤獨,而能享受孤寂。也才有〝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〞的喜悅。祖師的行持「一池荷葉衣無盡,滿地松花食有餘;剛被世人知住處,又移茅屋入深居。」作為學習的對象。外在事相的俢學很必要,內在心行的修持更重要。所以修行,簡言之,是在身口意三業上,用心俢正言行舉止,防止六賊氾濫,能夠循序漸進,從外到內而事到理,乃至俢身養性,直到明心見性。
記得來到這個紅塵鬧市,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,自以為是個很俢行的人,經過一段日子之後,所謂歷境鍊心,身心逐漸的有點招架不住了,煩惱即菩提已忘失了,只有煩惱苦惱加熱惱,內心更懊惱。因為經教法理放在書櫃裏,止觀靜坐沒有帶下山,彌陀已回去西方了(念佛一年佛在眼前,念佛三年佛在西方。)經過細細的省思之後,方知在山上因沒什麼外緣,所以能夠持戒清淨。靜坐的定力,原來是建立在沒有人來打擾的狀況下,所謂的智慧,唯是熟悉經文片段精華,祖師法語也耳熟能詳,也只合口頭上用。是故一旦錯用心,便背道而馳,而向外馳求。標榜著持戒,逞口舌誤成辯才,慈悲方便成隨便,把聰明看作智慧。真是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
- Jan 17 Fri 2014 22:51
俢 行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