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作聖心,是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
心經: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我們的心性,在凡不增在聖不減,不因道俗而有垢淨之分,也不隨境界有所生滅。在修行用功靜坐參禪或念佛時,過程中有任何的境界,都不可太歡喜,也不要太過執著,甚至不拿來炫耀,仍然在功夫上一直用去。所謂「見怪不怪,奇怪自敗。」無論見光、見花或其他的境界,都是幻化不實的現象,這只是個人錯覺所生起的一種假象,不要受之影響,誤導了我們的心念。所以修行在念佛、參禪、靜坐,唯有〝老實〞而已,不要太愛作怪,否則反受其害。舉個公案來說:
有一位無果禪師住山潛修,精勤參禪二十餘年,都由一對母女護持供養,由於未能明心見性,唯恐信施難消,故想離山尋師訪道。禪師在離開的前一天,護法的母女做了一件衲衣以及拿四錠馬蹄銀來供養禪師。是夜禪師仍坐禪養息,到了半夜,忽然看到一青衣童子,手執旗幡,後隨數人鼓吹彈奏,扛一座蓮花台,來到禪師面前。童子恭敬的說:「請禪師上蓮華台。」禪師心中暗想:「我平日參禪,未曾念佛,與心不相應,更不應貪著,此境恐非善境而是魔境。」禪師就不予理會,繼續用自己的功。童子殷勤的再三勸請,無果禪師就在身旁拿了一把引磬,直接放在蓮花台上。不久,童子等人便鼓吹彈奏離去。隔天一早,當禪師背著包袱準備要出發時,母女手中拿著一把引磬趕來,問無果禪師說:「這是禪師的引磬嗎?昨夜家中的母馬難產,胎死腹中,馬夫用刀剝開馬腹時,看到了這一把引磬,不知為什麼會在馬腹中呢?」無果禪師聽後,恍然大悟就作偈曰-
「一襲衲衣一張皮,四錠元寶四個蹄;若非老僧定力深,幾與汝家作馬兒。」說完就將衲衣銀子退還母女二人,就辭別而去了。
無果禪師因不起聖心,也不貪著殊勝境界,才得以免去入馬腹的業報。念佛人遇此境界也不可貪著,何況參禪呢?念佛的正念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而參禪的正念即是無念,心無念哪有境界可言呢?靜坐者,從昏沉散亂中,心也要逐漸的清楚分明。所以平日生活的心,就是一種平常心,就是要懂得平淡,不要向外追求欲望,常反省多觀照,要知平常心就是念佛心,也是參禪心亦是靜坐的心。所以楞經:「不作聖心,是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」
- Jul 01 Wed 2009 23:30
不作聖心,是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