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的生態是屬於一種群居性的,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若沒有嚴謹的計畫,經過周詳的安排,或是本身自覺性高,否則會比較容易安逸,甚至自我放縱了。這是人的一種惰性,也是宿世的一種習氣。國家則有法律道德來規範,整個社會的秩序賴以維持,團體及人與人之間的生活,也就循之有著規律的互動。這些的規律生活,是建立在道德法律的制度下,而有了生活的模式。顯而易見的,處獨處眾的差異,就在于心念的落差。無論自處在任何的情境中,只有時間長短的問題,人的心念也受到時空影響,產生不同的言行舉止。
當自己一個人時,疏忽了自覺自律的心念,便會為所欲為,隨順個人的意念喜好去做。因為沒有旁人的考慮,都純屬個人觀念立場,而我行我素,行住坐臥的肢體動作,會很明顯的表現出來,再就是這念心的蠢蠢欲動了,若沒做好觀照省察,過去的業識習氣,可是傾巢而出,胡思亂想,猶如脫疆的野馬,妄想紛飛。也就因如此,常告訴自己〝處獨如處眾〞,就如中庸所言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,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」,意即在人獨處時,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,更要戒慎恐懼,就像處在大眾中,出差錯犯了過失,而遭受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的待遇,自然就會〝慎其獨也〞。
在大眾團體的生活,有著各種規約、規矩、規定、規律或規則來規範人的言行,大體上不會有違規和脫軌的演出,而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對待,製造種種的口角、磨擦、衝突,絕大部分都來自這張嘴巴,議長論短,搬是弄非。正所以要能〝處眾如處獨〞,像一個人獨處時,能獨善其身,謹慎小心端正心念,不致逞一時之快,犯口舌造口業。
古德:群居,守口。獨坐,防心。也就要人處獨處眾時,能心口一如,要內外一至,無論處在各種境界中,乃至修行道業上,都不會人前人後,且能利人利己。處獨如在山上獨俢用功,是心猿意馬,或省察觀照,是放逸懈怠,或精進勇猛,這心的主人就扮演著重要角色了,須能處獨如處眾。處眾要低調,就像獨處時,少說多做,甚至學啞巴學聾子,發心為公為眾,能隨緣盡份,韜光養晦,俢福且俢慧。
留言列表